
今天匆忙的走進David Street ,在倫敦藝術大學的教室裡,熱心的Surocuk成員們排了幾個簡單的桌子,一片台灣特別送來的DVD已經在放映, 是海角七號還有英文字幕。 老實說第一次看了海角七號後,我已經寫了“虛擬的海角,真實的月琴“ 那篇,所以基本上我看覺得電影本身並沒有改變我一開始對電影的想法。所以第二次跟同學們一起看,是來藉由集體看這部戲的感覺,來找到我可能忽視的觀察。

海角七號講的是一個音樂旅途上不得志的青年,開頭以砸爛了吉他有以一句“操他媽的台北“而衝下恆春重新尋找自己;在地方鎮長繼父的支持下,跟一群在地兵,馬拉桑推銷員,國寶林宗仁老爺爺,原住民歌手,一起提起吉他,貝斯,試著衝出屬於恆春音樂的熱浪。男主角在拆開寶盒後發現了一段日本跟本地的愛情歷史邂逅, 在另一空間下,主角中也和一位日本派來的女模特爾經紀人在恆春ㄧ起痕春。
第一個印象,本片的架構是部一部經典的後殖民電影,矛盾的是導演對政治還有角色權力的分配。電影裡試圖利用本土內的聲音來挑戰過去的母體權力; 電影中的日本的女經理人,外剛內柔的她象徵著台灣過去的外來母體,日本來的抒情天王偶像就當他是重返殖民地的將軍吧。 樂團本地兵裡面的組員以不按常理出牌,在不同文化下組成合作關係,顛覆了日本人對台灣搖滾的認知,台灣本地男兒當然不負眾望跟女經紀人上床,象徵重新引誘或佔領了外來母體;外來偶像(將軍)屈服於地方搖滾的震撼,放下天王的身段,跟本地小土仔一起唱歌。 在討論這些追夢,合作之前,我只想點出裡面的不公平點,只是我們必須去想這電影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台灣人民需要藉由前殖民國家的肯定來認知自己文化的價值,藉由這突變基因的戀曲,來看到自己的成長,那我只是很好奇我們自己如何找到種自我肯定標準,是不是所有的衡量標準都是需要依靠外來體制….. 這點不是對電影刻意的批評,只是想打開種討論空間。
本片無趣的就是太刻意套用日本跟台灣愛情故事來凸顯現代的故事,試圖產生種更大的意義或劇情上的軒染。仔細看這片的人,都會被林宗仁老阿公固執逗趣的真誠性格給感染;苦笑摩托車騎士人因為剪檳榔 ,造成警察車禍鼻子戴上十字架;或是著鼓手青蛙仔在辦桌上傻傻說著在老闆娘背後青蛙下蛋的夢;觀眾由這部片發現了台灣南方的形形色色的人還有開始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反之, 日本跟台灣的歷史之愛情,太刻意的讓這電影在歷史找到註腳,占據大半篇幅,所以故事裡所有人物的愛情感覺得相當輕描淡寫,每個人物的感情沒有深入的發展,女主角對台灣文化的認識僅於紀念品店文宣程度,不僅深深抹殺現代市井小民故事的感染力,還讓這偷開封的故事讓人覺得相當多餘,還有點陳腔爛掉。
多民族音樂的開發過程是這電影裡最重要也是最有潛力的一環,印象最深的是在區公所地方選拔賽,趁著主唱阿嘉耍脾氣的離開,交警勞馬拿起吉他道起他得那努彎,歐拉朗跟著吹起口風琴,水蛙用鼓挑撥出那晚上的陣動,緊接穿著納涼小背心的茂伯也忍不住用月琴勾出道旋律,觀眾和諧投入的欣賞音樂,合作,互相聆聽是人類的充滿詩意的直覺行為,簡單的音樂和真實的感情美滿到讓我開始懷念許久的海風。
但電影中間排練的過程裡,音域裡的發展並不是很多或深入,反之整個團音符命脈還是主掌在失敗樂手阿嘉手過去台北搖滾的陰影裡,多少豐富的音符還有潛力卻沒有被聽見,台灣音樂多元化的風格上有沒有深入的詮釋,看到這,真忍不住讓我想再說一次“我操你媽的台北“。在海灘演唱會裡的音樂還是北部熟悉的刻板流行搖滾,電影音樂CD隨手可得。當然!出“乎意料外“ 月琴在最後一煞那出現了一下,導演還是比須讓每個角色在最後煞那的情況下找到自己,但這些細節的處理太遲, 感覺只是曖昧但不深入,讓人覺得像是喝很多杯了杯酒精度不高的啤酒,讓人很胃漲卻很很難high, 可見要敲擊出好的本土音樂還是必需要等北部主唱的耐心聆聽吧。
但可慶的是,擁吻我們台灣子弟兵的的田中千繪已經是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外籍新娘,也將成為錯入時空的電影一姐,相信奪得少男粉絲,YouTube,或Google的掃描;但老爺爺林宗仁應該是片最成功的角色, 直率的談吐 ,加上瀟灑的琴趣 ,在他身上大家看到一段忽視的本土文化, 他的出現,讓我們這些尋找台灣歷史聲音的後代找到自信,感謝這部片讓這位國寶可以在現代電影連下紀念。
在台灣這部片提供了藝術電影還有商業電影的中間地帶,一搬來說國片的對大眾印象生態多半兩極,刻板映像都是,悲情,嚴肅,看不懂,或是異端情色。海角七號成功的找到種灰色地帶。以小品的故事結構,用種流行的媒介,多原的地方方言對話,樂器,偶像文化,嘗試著把些歷史經驗以詼諧的方式帶入電影 ,長期受負面新聞轟炸的台灣人,海角扮演著重要的大眾電影強心針,兼具心靈雞湯的良藥。看到這部片可以看到希望,更是期待台灣音樂領域上個開發,可能未來需要電影跟音樂界可以互相配合。但本片可能有太多元素還有歷史點要顧慮,造成很多小點交代不清,角色行為還有定位夠不深入,紀念品店文宣程度的認知,讓很多角色脖子上掛錯了珠子,這還需要下部電影來開拓。那至於盒過去沈重的情書,只能說不屬於你的信就不要亂拆吧。
本篇刊登於2008年12月5號的英中時報,版權所有,請勿盜用
位於倫敦Bankside 的 Tate Modern 現代美術館,過去曾讓許多 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大膽自由詮釋多元的作品,近期展出的是70年代崛起的巴西概念藝術家Cildo Meireles 。他的作品主題橫跨宗教和希臘科學諺語,頗具政治批判的色彩。在此次個人展覽裡,觀眾將從其40年來的藝術創作深刻體驗巴西現代藝術的能量。
1948年生於巴西的Rio De Janerio, 早年Cildo 居無定所,從小就和父母漂泊在不同的巴西小鎮,目睹了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因此參加學生運動,並渡過了軍權政府跟民主政府交替的時代。50年代末期,巴西貧窮的藝術家們延續歐洲二戰後的「貧窮藝術」的精神,開啟了獨特的 Neo-concretism (此文翻為)「新具體主義」的潮流 ,巴西的藝術界頓時成了高雅古典藝術跟平民新具象藝術的競技場。「新具體主義」是種隱藏著攻擊性的藝術,作品影射社會階級之間的戰爭。若將古典藝術比喻為希臘傳說裡連刀都鑲著珠寶的阿波羅,那巴西的新具體藝術大概就是像足智多謀,劫富濟貧的羅賓漢 。深受「新具體主義」的影響,Cildo和當時的藝術家放棄筆刷、石膏和油料等昂貴的材料,拒絕古典藝術的奢華美感; ,反而拿起家中的鍋碗瓢盆、玻璃碎片、門和足球這些掬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創作。
時值60、70年代,Cildo 早期的作品反應著極權主義下的巴西社會;而鈔票、廣播和瓶罐上的印刷技術則啟發Cildo 早期政治作品的靈感。展覽室裡影約看到好幾張乍似張百元美金鈔票掛在牆上,一向缺錢的我還以為今天走運,仔細看才發現是張被表框起來的0美元鈔票,細緻的手法幾乎以假亂真。另一個展覽箱裡則陳列了幾個舊式的可口可樂玻璃瓶,這幾罐不起眼的可樂, 原來也是他當年掩人耳目的政治藝術作品之一 ,除了製造日期以外,隱約之中看到Cildo 用幾乎跟可口可樂公司一樣小的白色的字體,打印著「Yankee Go Home」(美國佬滾回家) 對政府不滿口號。他利用可樂瓶做偽裝以防止政府的監視 ,讓訊息可以自由地在人群裡傳播,猶如現代瓶中信 ,很難想像一瓶小小的可樂瓶竟然可以成為打著政治口號的利器,第一展覽室的作品概念新奇,內斂,值得多花的時間細細品嚐。
Cildo 的作品不只看得到,由觀眾的參與中也可以強烈感受到從作品營造的故事感。跟六個不認識的人走進一個以紅色為主題的作品 Red Shift (1967-1984),牆上的畫、牆邊的沙發、鮮花、鳥籠,眼前的所有景物全都用大喇喇的紅色組成,甚至打開紅色的冰箱,裡頭也裝滿了紅辣椒、紅番茄、紅醋醃瓜和紅莓果汁。在這紅色空間待越久所造成的紅色恐懼,突然讓我想起The Shining ( 1980 Stanley Kubrick 導演) 電影裡面整個飯店樓下噴出血海的經典畫面。義大利紅醬麵大概不會在晚上菜單了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室展覽室5名為Fontes (1992/2008)的作品。 Cildo在牆壁上貼滿數百個時鐘,牆上的每個鐘的時間標示以亂碼呈現,沒有規則。小小展覽室,填滿了6000把以螺旋狀排列的尺,從作品介紹中得知,Cildo試圖用象徵時間的鐘和佈滿空間的尺模擬宇宙的銀河。注意到在角落看到個美術係的小女生,打開她的畫冊,決定在6000把尺的空間裡來個寫生, 只能說祝你好運了,漂流在刻度單位還有黑白數字之間,牆上沒有一個鐘可以告訴我準確的時間,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手錶是否也失去方向感, 一遍又一遍的繞到回到角落 ,小女生還有大概5000多把尺沒畫 ,我隨著垂掛的螺旋尺廉不停打轉,感覺不到宇宙裡的寧靜還有浩瀚,反而好像是墜入科幻小說的裡驚聳的異地。有趣的是,不知是巧合還是Cildo的巧思,這6000把尺摩擦時傳出的 「沙沙」聲猶如熱帶叢林裡樹葉的摩擦聲,即使置身在這黑白寒冷的空間裡,卻有身處在熱帶雨林的錯覺。
Cildo Merieles該好好感謝Tate 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幫他把這技術性相當複雜的展給圓滿完成 。6000把尺要完全一樣的放置在天花板上;800台老舊的收音機必須由巴西空運來後修復,還要裝上LED燈來製造效果;幾噸的玻璃粉碎在地面上,保安人員隨時為觀眾安全警惕;不知多少包的滑石粉填滿了小房間,太具互動式作品雖然具有戲劇化的視覺效果,但也略為失去點視覺欣賞的樂趣。
過小的空間,過多的灰塵的確讓我感覺相當感冒 :有些作品概念太過僵硬,完美,稍嫌缺少了個人化或生活化的表現手法 ;但換個方向想 ,Cildo Merlies 是目前藝術界裡新具象主義還有貧窮藝術的宗師,在倫敦看到他40年來對巴西的現代藝術的貢獻也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在這經濟不景氣的同時,揣摩貧窮藝術家靈活,聰明的創作思惟,希望可以提供新一代倫敦藝術家適當的刺激。這展讓你不止可以看,還可以聽、走、找、聞。 要是你對新穎的概念藝術有興趣。聖誕節這期間,穿雙鞋底比較硬的鞋去Tate Modern挑戰一下南美的顛覆美學吧
Cildo Meireles
14 Oct 2008 – 11 Jan 2009
Tate Modern
Bankside
London SE1 9TG
本篇刊登在2008年11月28號 英中時報,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文字或影像
位於倫敦北區的Camden Arts Centre,二次大戰時曾是貼滿大字報、圖片,以及擁有老舊藏書的地方圖書館,數十年過去,現在則成為倫敦最舒適的藝術空間。靜謐的Café,保留當年圖書館的木地板,走道上復古的瓷磚和四周擺設的藝術作品,處處瀰漫著當時的文藝氣息。 Wallace Berman ,這位喜愛探索神祕學、文字和影像圖片的60年代美國藝術家,似乎特別適合如此的氛圍,在Camden Arts Centre展出英國第一次的大型個展,娓娓道出那屬於60年代的故事。
一想到60s’,很難不讓人聯想到Bob Dylan閃亮華麗的詩歌搖滾、懷舊的藝術家和詩人。政治左翼份子成天泡在煙薰的酒吧,聽著亂中有序的即興Jazz表演者,隨性地敲打著木吉他,以詩詞朗誦唱出對大時代的想法。那是個抵制權威的大時代,大多數的人也都努力嘗試活在某種烏托邦、追求自由、崇尚異教和神祕主義的生活。當時一直在藝術界邊緣遊走的Berman,則是其中少數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環境的藝術家。他致力於藝術創作,不受當時藝術界商業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同時兼具頹廢風格的普普藝術跟神祕主義的結合體。
Berman是60年代地下藝術界頗負盛名的藝術家,不僅曾經幫滾石樂團(Rolling Stone) 和Bob Dylan 設計海報封面,還自己發行郵寄雜誌。他熱愛賭博,在經典影片Easy Rider裡當過客串演員,身邊總是環繞著當代才華洋溢的地下藝術家Andy Warhol和詩人Allan Ginsberg,最後則轟轟烈烈在酒醉中死在一場車禍。傳奇性的一生,連英國老牌普普畫家Peter Blake,也忍不住把他的的身影跟馬克思、瑪麗蓮夢露和佛洛依德這些名人放在Beatles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CD Cover 上,可見他當時對地下藝術的影響力相當的高。
走進展覽室,首先成列的是Berman的招牌作品--Verifax 的印刷拼貼(Collage)。Verifax是種早期的印表機,他生前常常會把自己收藏的報章雜誌或照片反覆影印,造成影像重疊,拼貼圖多半呈現黑白和灰黃色,過度的曝光底片有種X光效果,雖然模糊了主題,但又具備透視感 。版畫的內容彷猶如是一系列的黑白紀錄片,其中爆炸後成為洋菇狀的原子彈照片鳥瞰圖,似乎傳遞冷戰中美國人對原子戰爭的恐懼;睜大眼睛的貓頭鷹,彷彿也在黑暗中冷冷觀察著世界的冷酷;模糊黑白印刷版露出的裸體女子,則提供當時渴追求情慾自由的知識份子無限的情色想像。
有趣的是,在Berman的版畫作品裡,你有時也會看到當時實驗藝術界家的青澀照片,如:紐約普普藝術家Andy Warhol、英國滾石樂團裡的主唱 Mick Jagger,還有鄉村搖滾歌手Bob Dylan等。這些藝術家在版畫裡天真爛漫的神情,實在無法讓人聯想到這些人的經典作品徹底詮釋當時後現代文化對社會環境的憤怒和咆哮。在Berman的筆觸下,他們的身影跟現代機械和數學符號相連結:Bob Dylan的背後有種神祕類似引擎的圖案,Mick Jagger的圖裡則看到教廷裡神聖閃亮的燭光。Berman從來不是宗教狂熱分子,但他的版畫作品卻隱約地呈現出對神祕主義和精神主義的好奇還有熱愛。他巧妙的運用猶太教宗教中的Cabbala 字體和宗教儀式的影像拼貼成各式各樣的作品。每張拼貼圖幾乎都有許多拿著不同的道具和影像的手掌、祈福的教宗、亞洲的千手佛、閃爍的燭光、納碎黨的「萬」字、還有各種密術術語。
「卡滋、卡滋」投影機馬達的聲音在展覽室迴盪著,牆上則投射著Berman 車禍前來不及完成的16釐米影片。這長達八分鐘的半成品是Berman結合與他相關的相片、書、雜誌和影像。影片開始,裸女(我猜測是Berman的妻子)從床上起來,開始做早餐、泡咖啡,之後畫面轉到Rolling Stone的表演,張開的大手和怪異的在影片中穿插其中,緊接著則是運動員賽跑、飛機、爆炸的影片。影片剪接快速,似乎沒有故事般的邏輯和結構,就好像只是Berman閒來無事做的影像日記,將自己的生活用藝術的方式做最真實的紀錄。
另一間展覽室排列的則是Berman 生前自己發起的Semina雜誌、詩詞和CD封面,還有些可能連他自己都看不懂的中文簡報。這些收藏都是Berman作品的前身或是作品發想的起點,包括:陰暗破爛的紐約電影票、編輯在Semina雜誌裡的手剪小詩詞,以及常出現在Semina雜誌封面的Berman愛妻照片。從這些不起眼又零零碎碎的小東西,不僅可以逐漸拼湊出其主要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可以從這些生活素材更貼近這位大師最真實和生活的一面。
沒有油畫濃郁華麗的詮釋,或像普普藝術家Andy Warhol 直接以美金鈔票或罐頭這些討喜的元素呈現表達作品的概念,Berman的作品則結合實驗影像的沖洗技術,以不同面向的加密方式細膩地呈現出60年代充斥宗教、運動、密碼等精神象徵的美國都市街頭。在這次個展中,他就像是個停不下來的收音機,把他獲得的各種資訊,用最迅速和簡單的方式投射在他作品裡。Berman依然是普普藝術跟精神藝術裡的一個特異份子,握有一個時代許多神秘密碼的關鍵人物,並等著現代人慢慢解開他印刷作品所出的謎題。
Wallace Berman/Allan Ruppersberg
26 Sep - 23 Nov 2008
Camden Arts Centre
Arkwright Road
London NW3 6DG
www.camdenartscentre.org
本篇刊登於 2008 年11月14號 英中時報 版權所有,請勿盜用